高等教育、学位供给、教师队伍……记者会上厅长这样答

发布时间:2018-05-23 13:52:05 信息来源:湛江市教育局

128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了第二场记者会,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广东省环保厅厅长鲁修禄、广东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出席。广东高等教育如何“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二孩时代”来临如何保障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供给?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新举措?这些备受大家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景李虎厅长都作出了解答。

高等教育发展“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类高校将获新一轮大投入

南方日报记者问:景厅长,去年是广东高校的收获之年,有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第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已结束,成效明显,我们也注意到近期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82020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工作计划及资金安排,那么广东将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大发展?谢谢。

景李虎厅长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知道,从2015年开始,广东省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总结过去3年“双高”的建设,第一是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党委政府大手笔投入教育,支持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热点;第二是推动了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焕发了高校的活力;第三是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教育和科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人才的聚集,广东高校的综合实力大幅度地提升。从学科的评估、学科排名、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发明的专利、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双一流”进入高校的数量,以及最近一轮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审核数量,广东高校的综合实力都大幅度地向前迈进。还有令人欣慰的就是广东高校创新驱动服务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双高”的建设让高校更多地面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几年发明、专利、成果和企业共建的科研平台大幅度地增加,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大幅地提升。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广东的高校和广东的产业正在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下一轮广东高等教育怎么发展,省委、省政府按照十九大的精神,重点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就是在原来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的高等教育进行统筹的规划,整体推进。省政府已经审议通过了广东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提升计划,把全省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来给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目标。具体来讲,这个计划叫做“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现在全省的高校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冲一流的高校,也就是原来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高校作为省高等教育冲一流的梯队,要求这些高校在原来三年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继续加快发展,在全国争一流,在世界争一流。这些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第二个类型叫做“粤东西北高校的振兴计划”,即补短板。广东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很相像,粤东西北高校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所以要把这个短板补起来,把这一类的高校组成一个团组,要他们补短板、提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当地的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类高校主要包括了粤东西北地区的高校以及珠三角边缘地区的高校,比如广东海洋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还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等等,我们对这个团组会明显地加大投入,希望这些学校能够跟国内外的高水平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开展深度的合作,举学校所长,回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选好学科带头人,选定学科突破的方向和目标,高水平地起点,高水平地发展。一方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人才水平,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跟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相融合,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类高校我们叫做“强特色”,就是一些在行业里面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把它组成一个团组,这些学校包括像广东财经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航海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等,这一方面我们从总体水平上看,它们的学科特色都非常鲜明,接下来我们让这一类的学校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更加集中于自己的特色,把特色做得更“特”,把特色做得更“强”,在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里面占领制高点。

省政府对这件事情已经在布局整体规划的时候,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的投入,接下来我们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工作做好,在未来的几年里面,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再有大踏步的发展。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供给2019年需增加30万个学前教育学位

南方都市报记者问:景厅长,现在“二孩”时代来临,广东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面临学位供给压力,广东将如何应对,确保适龄儿童有书读、读好书?谢谢。

景李虎厅长答:教育联系着千家万户,每家至少有一个学生,学前教育更加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心。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系列的工作部署,国家是部署了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一期是三年,现在是第三期,前两期广东省圆满地完成了国家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期。全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任务里面,又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为深调研的题目之一,目前正在形成调研成果。

大家都知道,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学位供给的压力是越来越大。2016年底的时候我们全省学前教育三年在园的幼儿是421万,2017年底的时候是441万,我们预计2018年底会达到461万,到2019年底预测会达到498万,到2020年预测会达到519万。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增长速度来看,我省的学前教育每年需要增加学位20万左右,但是在2019年有一拨“二孩”潮入园的小高峰,需要增加将近30多万个学前教育的学位,由此可见这方面需求和供给不平衡。

对这件事情,省委、省政府提早做了部署,去年以来有一系列的行动,省领导亲自参与,教育厅组织了很多的调研组,到广州、东莞、河源、梅州、韶关、清远、云浮、肇庆、惠州等等地方召开了数十场的座谈会,对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这些相关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的大调研,听取地方政府教育局、学校、教师、家长、街道干部等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省教育厅梳理比对了多年以来广东省学前教育需求增长的规律,我们还和卫生计生部门、公安户籍部门反复核对了出生人口的数量,同时省教育厅和各个地级市的教育局对各地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学位需求进行了反复的测算,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工作措施,出台了工作文件,也就是在201710月份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在这个文件里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提前提醒大家要抓紧去做:一是要科学地预测未来五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的需求。根据多年的经验,每一千人口需要幼儿园的学位有40个,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需要80个,初中需要40个,就是说我们要求以县为单位,对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每个街道、每个社区、每个居民小区、每一个大型的楼盘都要进行学位的预测,根据人口、年龄、育龄妇女的数量等等,准确地预测未来五年幼儿园和小学学位的需求,提前做好准备。二是要求各地编制未来五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的专项规划。我们要特别提醒大家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区域的情况分别是怎么样的,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编制未来五年幼儿园和小学建设的专项规划,而且这个规划要成为刚性的。我们要求这个规划对幼儿园学校的空间布局和建设速度要能和孩子成长学位需求的速度相一致。三是强调要落实幼儿园学校的建设用地。因为老城区、新城区、城镇、乡村情况是不同的,在新城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区、大型楼盘里,必须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文件里提出,如果教育的用地没有预留够项目是不予通过批准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到在老城区可能困难会多一些,因为老城区的建筑密度非常之高,要通过“三旧”改造和建筑功能的一些置换,来增加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的供给。假如还不行,我们希望高中往城外迁,初中稍稍迁得远一些,把小学和幼儿园留在老城区的中心,因为大家知道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只能就近入读。通过梯次置换校舍的办法,让老城区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位得到保证。四是要鼓励多元办学,在办好公办幼儿园、公办学校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来办幼儿园。还要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些年学前教育发展是快的,我们要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能够跟进,能够提高大家的质量。

在未来,我们提出几项硬性要求:保障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学位供给,达到公办幼儿园30%的比例,达到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80%的比例,有效管理幼儿园的收费制度,提高保教质量,这是我们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这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个地方政府已经感觉到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和优质学位供给的压力,各个地级市、各个县都出台了一系列新建幼儿园、扩建幼儿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扩建义务教育学校的一些措施,提出了学位增加的数量,提出了教师队伍提高素质质量的计划。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保障学位供给、保障需求的任务一定能够完成好。在这里还要特别地提一下,2018年国务院将开展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省政府将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文件已经出台,2018年第一次实施,省有36项指标评价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其中大部分的是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指标。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完成好保障学位、保障供给,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任务。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均衡配置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问:景厅长您好,我们知道在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过程当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很关键的,广东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强师工程”,请问这个工程现在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广东将采取哪些举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谢谢。

景李虎厅长答:谢谢您的提问。在教育系统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教师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家都知道,没有一流的师父就教不出一流的徒弟,没有一流的教练就教不出一流的运动员,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就做不到提升教育质量。2012年以来广东实施了“强师工程”,在这几年里面取得了这么一些成效:一是教师队伍数量的增加,这是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数量的增加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二是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我们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有大专的学历,小学教师要有本科的学历,中学教师除了要有本科学历以外还要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的学历;三是从不同的教育学段来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在提高,就是他既是教师,还要是工程师,既要能教文化课,还要懂得操作。对于高校,高层次人才在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比较高,这得益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得益于前一轮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

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门类中,教师面临的情况和要努力的方向实际上是不同的。基础教育在教育体系里面占的比重非常大,学生将近1500万人,基础教育又分城镇教育和乡村教育。对于城镇的教师队伍来讲,目前主要是数量不足的问题,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户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学生向城镇来集中,而我们的教师编制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城市里边,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按照生师比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数量增加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相对要多一些,一个方面就是数量不足,镇和村一级的教师数量是不足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的不合理现象比较明显,比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在乡村教师队伍里面缺额比较多。第三个方面是乡村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第四个是乡村教师队伍的待遇还有再提升的空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十件民生实事第一件就是把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生活补贴从每人每月平均900元增加到1000元,通过这个措施来稳定乡村的教师队伍。

为了将“基础教育城镇比较挤、乡村比较弱,城镇的教师数量不足、乡村的教师数量质量都有待提升”的问题解决好,前一段时间教育厅和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经过学习和到省基层部门的调研,去年年底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这对教师队伍的改革有比较大的指导作用。该文件在很多方面有突破:第一就是在教师编制的核定上开了一扇门。这个文件规定以县区为单位,每年要核定教师编制,学生增加了,教师也要增加,学生减少了,教师也要相应地减少,这样就为补充教师打开了一扇门。第二是岗位管理更加合理。我们以县域为单位,把学校的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步职称的教师按照实际需求来配备。第三是教师的招聘工作。我们要求以县为单位,公开招聘,一定要把好入口关、入门关,让高质量的教师来进入教师队伍。第四是在教师的聘用上,我们叫“县管校聘”,就是用人单位对于聘用教师有自主权、发言权,教师成了教育系统的人,不再是某一个学校的人,这样子学校在教师的聘用、管理、考核、评价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激发学校的活力,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第五是文件里强调了均衡配置,就是让城市的教师、城镇的教师和乡村的教师能够合理地来源、合理地配备,最后达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让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通过这么一些措施,我们相信今后几年经过努力,能够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提高一个水平,同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来源:南方网直播文字实录)

农村户口报读中专
学费全免

前来报名的同学,请提前致电招生老师3305186或钟老师13692356383预约,我们需安排接待!

在线客服